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
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
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——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(yǔ)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
■李树森 刘启平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陈长宏
题图(títú)左:西藏军区某部三连新兵在村党群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开展现地教育。(土登旺修 摄)
题图右:今年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,西藏军区某部(mǒubù)三连官兵(guānbīng)代表走进村幼儿园,与儿童同升国旗。(陈长宏 摄)
图①:连队官兵协助村民打理(dǎlǐ)果园,种植果树。(高兆军 摄)
图②:今年(jīnnián)5月,连队(liánduì)官兵在“天德田”帮助群众插秧。(范国福 摄)
6月,正是石榴花(shíliúhuā)开的时节。
吃过(guò)早饭,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(xià)察隅镇某村村民益西次仁来到自家承包的石榴园清理杂草,修剪(xiūjiǎn)枝叶。看着石榴花一簇簇火红盛开,益西次仁喜上眉梢,仿佛已见到了秋天石榴挂满枝头的情景。
石榴园一墙之隔,是西藏(xīzàng)军区某部三连营区。二级上士常亮见益西次仁来了,熟练地挽起(wǎnqǐ)袖子、拿起水管,走进石榴园一起忙碌起来。
“本来这块地一直(yìzhí)空置,前年我们和村民一道把这里规划(guīhuà)成了石榴园。”常亮说,“园子规模不大,离营区(yíngqū)又近,我们操课之余经常来帮着拔草、浇水。”
果园与营区的距离,就如同军民之间的距离——自1950年10月连队进驻以来,官兵们(guānbīngmen)始终(shǐzhōng)牢记性质宗旨、恪守为民本色,与群众紧密团结,“像石榴籽(zǐ)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,共谱鱼水之歌。
看,那火红绽放的(de)石榴花,正是这个“边境第一村(dìyīcūn)”新时代军民共建、共筑边关美好图景的又一抹亮色。
“训练营(xùnliànyíng)”记录同心历史
前不久,一批新兵从五湖四海(wǔhúsìhǎi)汇聚三连,走上边关(biānguān)战位。没有锣鼓喧天的夹道欢迎,没有歌舞连台的热闹表演,迎接他们的,是村里“强边训练营”的连队“军民一家(jūnmínyījiā)亲”优良传统故事宣讲。
“强边训练营”是2022年察隅县(cháyúxiàn)围绕强边兴边、固边稳边主题建成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。教育基地的展厅里,陈列着(zhe)见证边防斗争的珍贵文物(zhēnguìwénwù),展现了军民团结共建家园的奋斗历程。
“我们连队在训练营筹建阶段就深度参与(cānyù)展陈设计、纲目编写、史料收集等各项(gèxiàng)工作。”连长高兆军说,“训练营虽由(suīyóu)地方主导建设,但反映的是军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历史。我们三连在这里(zhèlǐ)驻守和战斗,参与建设责无旁贷。”
展厅里,一把(yībǎ)锈迹斑驳的长刀吸引了列兵四郎仁青的注意。
“当年,群众(qúnzhòng)用这把刀为解放军开辟行军(xíngjūn)道路,也在战场上用它奋勇杀敌(shādí)。”讲解员的讲述,唤起四郎仁青的记忆:“我家过去也有这样的刀。”四郎仁青的家乡距这里只有100多公里。过去,他随父亲(fùqīn)放牧、采药,也曾经(céngjīng)到过这个村子。“我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战斗,但并不了解具体情况。”四郎仁青说,“看到这些熟悉的展品,我才发现,原来我们一直与边防(biānfáng)官兵生活在一起、战斗在一起。”
“从解放军(jiěfàngjūn)进驻西藏开始,就一直是这样。”训练营讲解(jiǎngjiě)员、村民罗布扎西在讲解中讲到(dào),1950年底,藏族同胞松林江措历时一个多月,带领村民、带着物资一路翻山越岭、顶风冒雪,前出数百里迎接解放军,只为协助部队顺利进驻。
军地共同编写的(de)(de)《阳光照进察隅》一书,以珍贵的图片、生动的笔触,记录了许多当年解放军进驻高原、戍守边关过程中团结群众、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(gùshì)。如今,这些故事都在罗布扎西(zhāxī)的讲解中,被一茬茬新兵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(gèdì)党政机关干部所熟悉。罗布扎西告诉笔者,开馆两年多来,训练营已接待230批次干部群众前来参观。
“每年新兵入伍分到连队(liánduì),我们(wǒmen)都要组织他们到这里参观,让他们了解连队战斗历史、感悟军民深厚情谊。”连队指导员范国福说。
“天德田”种出团结(tuánjié)硕果
在这个(zhègè)季节走进下察隅,能见到在雪域高原十分罕有的景色——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如一块块(yīkuàikuài)绿宝石,镶嵌在祖国(zǔguó)边陲,秧苗青翠嫩绿,长势喜人。
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的下察隅(cháyú),村落大部分坐落在河谷台地上,背靠(bèikào)茂密(màomì)的青山,远眺察隅河谷。这里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,气候温暖潮湿,盛产水稻、香蕉、柑橘,无怪乎有“雪域江南”的美称。
连片的水稻田中,有块田地被村民们(men)称为“天德田”。
“天德田”,是连队一级上士张天德为村民(cūnmín)插秧和收割的一片稻田。2009年(nián),连队战士张天德偶遇当地村民收稻(shōudào)。因当时村里年轻人多外出(wàichū)打工,农田主要由老人打理,收割进度较慢,张天德便主动帮忙。
“后来就成了惯例,不用村里说,每到(měidào)农忙时节,连队都要主动前来帮忙。”村民委员会主任扎西平措说(cuòshuō)。
不仅仅是农忙时节,只要(zhǐyào)群众有困难、村里需帮助,连队(liánduì)都会竭尽所能、倾情相助。
村里有位年过七旬的孤寡老人阿(ā)廖,生活不便。官兵经常来到他家里,帮助打扫卫生(dǎsǎowèishēng)、整理庭院。
有一次,村里几位群众上山采药,误食有毒野生菌(jūn)。村民第一时间向连队求助,连队干部迅速组织包括军医在内的十几名官兵前来救援,将中毒群众背(bèi)下山展开(zhǎnkāi)抢救。
今年3月,连队二级上士覃炳强训练时韧带拉伤。他曾帮助(bāngzhù)过的村民益西旺堆得知后,带着自家产(jiāchǎn)的土猪肉和鸡蛋到连队看望,嘱咐他好好(hǎohǎo)休养。
“就跟看自家的孩子一个样(yígèyàng)。”扎西平措说。
相亲如鱼水,稻田连心田。5月底,连队官兵如约(rúyuē)来到稻田,捋起袖子,卷起裤管,走下秧田,种下一株株嫩绿秧苗(yāngmiáo)。
在这里(zhèlǐ),战士们耕耘的是稻田,播撒的却是军民团结的种子。
“一家人”共筑边关(biānguān)屏障
今年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前夕,连队官兵来到村幼儿园,为孩子们送(sòng)上礼物,与他们一起讲故事(jiǎnggùshì)、做游戏、升国旗。
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。”连长(liánzhǎng)高兆军说,他们(tāmen)借助节日、纪念日等时机与村民开展共建活动,如国防教育、军营开放(kāifàng)、军医巡诊等。每逢老兵退役,村民也会自发来到营区为他们送上洁白(jiébái)哈达和美好祝愿。在春节(chūnjié)和藏历新年,村民还会精心排练民族舞蹈,与连队官兵一起载歌载舞、共庆佳节。
“因为大家都感谢部队。”村民委员会主任扎西平(xīpíng)措说。说话间,他带领笔者走进村里修缮一新的党(dǎng)群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,两侧橱窗(chúchuāng)里,翔实记录了连队的帮扶举措。扎西平措说,这些年在党的关怀和政策支持下,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柏油路进村、污水入管,家家户户(jiājiāhùhù)有了电器,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。
家安更思报国(bàoguó)。这几年,村里多名青年参军入伍。
2008年退役返乡的(de)尼玛多吉,如今是下察隅镇派出所的一名警察,担负着过往人员、车辆、物品的检查(jiǎnchá)任务。
“警察这个岗位的职责,就是守卫边境安宁、守护百姓生活。对我来说(shuō),还和当兵时一个样。”尼玛多吉(duōjí)说。
笔者采访(cǎifǎng)期间,恰逢连队组织例行巡逻。几位村民主动担负后勤补给、物资运送任务。在日常卡点守桥(shǒuqiáo)、排查(páichá)盘查工作中,村民遇有可疑人员、车辆,也会第一时间通知连队,实现了军地(dì)信息共享、军地联动核查、及时有效处置。
“没有(méiyǒu)祖国(zǔguó)的(de)边防,哪来家里的牛羊?”采访临近结束,笔者想起了在“强边训练营”展厅里看到的一段故事——上世纪60年代,这里曾(céng)发生过几场战斗。当时全村组织数百人参加支前队伍,村民既当向导又当挑夫,还热情拿出糌粑(zānbā)、酥油茶,仗打到哪里,大家就支援到哪里。
展厅(zhǎntīng)里,收藏着一条当时中央慰问团赠送的(de)毛巾(máojīn)。时隔60余年,毛巾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:“不愧为伟大的人民,不愧为伟大的军队”。
更多精彩(jīngcǎi)资讯请在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(xiànshàng)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(bù)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——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(yǔ)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
■李树森 刘启平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陈长宏
题图(títú)左:西藏军区某部三连新兵在村党群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开展现地教育。(土登旺修 摄)
题图右:今年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,西藏军区某部(mǒubù)三连官兵(guānbīng)代表走进村幼儿园,与儿童同升国旗。(陈长宏 摄)
图①:连队官兵协助村民打理(dǎlǐ)果园,种植果树。(高兆军 摄)
图②:今年(jīnnián)5月,连队(liánduì)官兵在“天德田”帮助群众插秧。(范国福 摄)
6月,正是石榴花(shíliúhuā)开的时节。
吃过(guò)早饭,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(xià)察隅镇某村村民益西次仁来到自家承包的石榴园清理杂草,修剪(xiūjiǎn)枝叶。看着石榴花一簇簇火红盛开,益西次仁喜上眉梢,仿佛已见到了秋天石榴挂满枝头的情景。
石榴园一墙之隔,是西藏(xīzàng)军区某部三连营区。二级上士常亮见益西次仁来了,熟练地挽起(wǎnqǐ)袖子、拿起水管,走进石榴园一起忙碌起来。
“本来这块地一直(yìzhí)空置,前年我们和村民一道把这里规划(guīhuà)成了石榴园。”常亮说,“园子规模不大,离营区(yíngqū)又近,我们操课之余经常来帮着拔草、浇水。”
果园与营区的距离,就如同军民之间的距离——自1950年10月连队进驻以来,官兵们(guānbīngmen)始终(shǐzhōng)牢记性质宗旨、恪守为民本色,与群众紧密团结,“像石榴籽(zǐ)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,共谱鱼水之歌。
看,那火红绽放的(de)石榴花,正是这个“边境第一村(dìyīcūn)”新时代军民共建、共筑边关美好图景的又一抹亮色。
“训练营(xùnliànyíng)”记录同心历史
前不久,一批新兵从五湖四海(wǔhúsìhǎi)汇聚三连,走上边关(biānguān)战位。没有锣鼓喧天的夹道欢迎,没有歌舞连台的热闹表演,迎接他们的,是村里“强边训练营”的连队“军民一家(jūnmínyījiā)亲”优良传统故事宣讲。
“强边训练营”是2022年察隅县(cháyúxiàn)围绕强边兴边、固边稳边主题建成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。教育基地的展厅里,陈列着(zhe)见证边防斗争的珍贵文物(zhēnguìwénwù),展现了军民团结共建家园的奋斗历程。
“我们连队在训练营筹建阶段就深度参与(cānyù)展陈设计、纲目编写、史料收集等各项(gèxiàng)工作。”连长高兆军说,“训练营虽由(suīyóu)地方主导建设,但反映的是军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历史。我们三连在这里(zhèlǐ)驻守和战斗,参与建设责无旁贷。”
展厅里,一把(yībǎ)锈迹斑驳的长刀吸引了列兵四郎仁青的注意。
“当年,群众(qúnzhòng)用这把刀为解放军开辟行军(xíngjūn)道路,也在战场上用它奋勇杀敌(shādí)。”讲解员的讲述,唤起四郎仁青的记忆:“我家过去也有这样的刀。”四郎仁青的家乡距这里只有100多公里。过去,他随父亲(fùqīn)放牧、采药,也曾经(céngjīng)到过这个村子。“我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战斗,但并不了解具体情况。”四郎仁青说,“看到这些熟悉的展品,我才发现,原来我们一直与边防(biānfáng)官兵生活在一起、战斗在一起。”
“从解放军(jiěfàngjūn)进驻西藏开始,就一直是这样。”训练营讲解(jiǎngjiě)员、村民罗布扎西在讲解中讲到(dào),1950年底,藏族同胞松林江措历时一个多月,带领村民、带着物资一路翻山越岭、顶风冒雪,前出数百里迎接解放军,只为协助部队顺利进驻。
军地共同编写的(de)(de)《阳光照进察隅》一书,以珍贵的图片、生动的笔触,记录了许多当年解放军进驻高原、戍守边关过程中团结群众、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(gùshì)。如今,这些故事都在罗布扎西(zhāxī)的讲解中,被一茬茬新兵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(gèdì)党政机关干部所熟悉。罗布扎西告诉笔者,开馆两年多来,训练营已接待230批次干部群众前来参观。
“每年新兵入伍分到连队(liánduì),我们(wǒmen)都要组织他们到这里参观,让他们了解连队战斗历史、感悟军民深厚情谊。”连队指导员范国福说。
“天德田”种出团结(tuánjié)硕果
在这个(zhègè)季节走进下察隅,能见到在雪域高原十分罕有的景色——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如一块块(yīkuàikuài)绿宝石,镶嵌在祖国(zǔguó)边陲,秧苗青翠嫩绿,长势喜人。
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的下察隅(cháyú),村落大部分坐落在河谷台地上,背靠(bèikào)茂密(màomì)的青山,远眺察隅河谷。这里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,气候温暖潮湿,盛产水稻、香蕉、柑橘,无怪乎有“雪域江南”的美称。
连片的水稻田中,有块田地被村民们(men)称为“天德田”。
“天德田”,是连队一级上士张天德为村民(cūnmín)插秧和收割的一片稻田。2009年(nián),连队战士张天德偶遇当地村民收稻(shōudào)。因当时村里年轻人多外出(wàichū)打工,农田主要由老人打理,收割进度较慢,张天德便主动帮忙。
“后来就成了惯例,不用村里说,每到(měidào)农忙时节,连队都要主动前来帮忙。”村民委员会主任扎西平措说(cuòshuō)。
不仅仅是农忙时节,只要(zhǐyào)群众有困难、村里需帮助,连队(liánduì)都会竭尽所能、倾情相助。
村里有位年过七旬的孤寡老人阿(ā)廖,生活不便。官兵经常来到他家里,帮助打扫卫生(dǎsǎowèishēng)、整理庭院。
有一次,村里几位群众上山采药,误食有毒野生菌(jūn)。村民第一时间向连队求助,连队干部迅速组织包括军医在内的十几名官兵前来救援,将中毒群众背(bèi)下山展开(zhǎnkāi)抢救。
今年3月,连队二级上士覃炳强训练时韧带拉伤。他曾帮助(bāngzhù)过的村民益西旺堆得知后,带着自家产(jiāchǎn)的土猪肉和鸡蛋到连队看望,嘱咐他好好(hǎohǎo)休养。
“就跟看自家的孩子一个样(yígèyàng)。”扎西平措说。
相亲如鱼水,稻田连心田。5月底,连队官兵如约(rúyuē)来到稻田,捋起袖子,卷起裤管,走下秧田,种下一株株嫩绿秧苗(yāngmiáo)。
在这里(zhèlǐ),战士们耕耘的是稻田,播撒的却是军民团结的种子。
“一家人”共筑边关(biānguān)屏障
今年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前夕,连队官兵来到村幼儿园,为孩子们送(sòng)上礼物,与他们一起讲故事(jiǎnggùshì)、做游戏、升国旗。
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。”连长(liánzhǎng)高兆军说,他们(tāmen)借助节日、纪念日等时机与村民开展共建活动,如国防教育、军营开放(kāifàng)、军医巡诊等。每逢老兵退役,村民也会自发来到营区为他们送上洁白(jiébái)哈达和美好祝愿。在春节(chūnjié)和藏历新年,村民还会精心排练民族舞蹈,与连队官兵一起载歌载舞、共庆佳节。
“因为大家都感谢部队。”村民委员会主任扎西平(xīpíng)措说。说话间,他带领笔者走进村里修缮一新的党(dǎng)群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,两侧橱窗(chúchuāng)里,翔实记录了连队的帮扶举措。扎西平措说,这些年在党的关怀和政策支持下,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柏油路进村、污水入管,家家户户(jiājiāhùhù)有了电器,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。
家安更思报国(bàoguó)。这几年,村里多名青年参军入伍。
2008年退役返乡的(de)尼玛多吉,如今是下察隅镇派出所的一名警察,担负着过往人员、车辆、物品的检查(jiǎnchá)任务。
“警察这个岗位的职责,就是守卫边境安宁、守护百姓生活。对我来说(shuō),还和当兵时一个样。”尼玛多吉(duōjí)说。
笔者采访(cǎifǎng)期间,恰逢连队组织例行巡逻。几位村民主动担负后勤补给、物资运送任务。在日常卡点守桥(shǒuqiáo)、排查(páichá)盘查工作中,村民遇有可疑人员、车辆,也会第一时间通知连队,实现了军地(dì)信息共享、军地联动核查、及时有效处置。
“没有(méiyǒu)祖国(zǔguó)的(de)边防,哪来家里的牛羊?”采访临近结束,笔者想起了在“强边训练营”展厅里看到的一段故事——上世纪60年代,这里曾(céng)发生过几场战斗。当时全村组织数百人参加支前队伍,村民既当向导又当挑夫,还热情拿出糌粑(zānbā)、酥油茶,仗打到哪里,大家就支援到哪里。
展厅(zhǎntīng)里,收藏着一条当时中央慰问团赠送的(de)毛巾(máojīn)。时隔60余年,毛巾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:“不愧为伟大的人民,不愧为伟大的军队”。
更多精彩(jīngcǎi)资讯请在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(xiànshàng)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(bù)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